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中非经贸合作区中小企业"唱大戏"的启示

时间:2011-09-05 10:03:09   作者:中国-非洲国家贸易促进会   来源:中国非洲国家贸易促进会

从首批获批的中非经贸合作区开始,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作为新生事物,非洲经贸合作区的一些特点也在近几年的实际运作中逐步显现出来。据了解,目前在合作区的企业有85%为中小企业。以建设较早的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为例,目前已经入驻或已经签署协议的企业既包括壳牌、道达尔等跨国巨头,也包括数十家中小企业,其投资领域涉及机械、汽车、食品、通讯、交通和能源等。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一道形成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完整企业生态。从目前中非经贸合作区入驻企业来看,上述中小企业“唱大戏”的特点比较典型。从这些中小企业的成功中,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服务意识极为重要。所谓服务意识,其实是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服务的意识。我们看到,中国在非洲比较大宗的投资集中在矿产开采、能源开发等方面。但是,一般而言,大型矿产和能源工程的大宗投资往往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合作和支持。以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为例。该合作区的前身是赞比亚中国有色工业园,实际上是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的一项大型矿业投资项目,主要是铜钴的开采和冶炼等。不过,随着该项目投资的发展,产业链有延伸的需求,其延伸产业链上的勘探、化工、建筑、机械加工、钢铁加工、木材加工等行业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投资机遇。此外,随着合作区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也还可以在周边服务中找到投资机会。

  第二,中小企业海外发展可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目前,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时间还不长,产业机遇有待探索,生产规模和市场渠道都需要开拓。此外,非洲国家普遍市场环境不够稳定,政策变化风险较大,也是投资中不可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合作区投资的企业是否能够取得长期成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风险。目前,进驻合作区的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投资的沉没成本低,试错的代价相对有限,因此在控制风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可以“抱团取暖”,发挥集群效应。实际上,集群效应也是当初我国决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初衷之一。早期走出国门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的海外环境。在应对海外投资企业普遍面临的投资政策、文化差异等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非洲投资的企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在非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但是总体分布比较零散,难以发挥整体优势。中非经贸合作区则提供了把中国企业整合到一起的极好机会。原本分散开来、力量单薄的中小企业,现在可以聚集到一起,享有稳定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形成产业集群,从集群效应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第四,国内大量中小企业也可以把合作区作为产能转移的基地。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一批中小企业面临用工成本增加和海外竞争加剧的问题。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把生产转移到合作区也许是一条可行的出路。中非经贸合作区大大节省了国内企业产品运输到非洲所需的运输成本,并且可以获得更加便利的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此外,产地的变化还可以利用非洲原产地优势,使得产品可以更方便地打开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中小企业在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实现了其海外投资的优势和生命力。不过,这些企业也同样需要注意一些特殊问题。技术转移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非洲有一个区域性知识产权组织——非洲知识产权组织(OAPI),成员国包括西非和中非法郎区16个国家。其他国家大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考虑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其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的水平相对较低。过去几年,我国企业就曾遭遇商标被恶意抢注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在非投资应该注意了解东道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海外知识产权活动,维护自身的权益。

  (本文作者唐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博士,张春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