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中非影视交流有望迎来“新气象”

时间:2015-12-28 09:25:22   作者:   来源:

        新华网杭州12月25日电(记者段菁菁)30年前,来自非洲加蓬的年轻人吕克·本扎在无意中看到一部名叫《大刀王五》的中国电影,里面人物飞来飞去,他看得目瞪口呆:“中国功夫真厉害。”

  在时任加蓬驻中国大使的舅舅的帮助下,吕克·本扎来到中国学习功夫。“本以为中国人都能飞来飞去,来到中国以后才知道根本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

  如今,吕克·本扎已经在中国拍了20余部电影,被称为来自非洲的“功夫明星”,而他却想拍更多“接地气”的中国电影。

  “非洲观众对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功夫片更为熟悉,他们知道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片明星。”不过在吕克·本扎看来,功夫片对白少、现代感差,几乎无法通过影视作品让普通非洲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几年前我们去非洲的时候,还有人认为中国人人都会武功,他们是通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来了解我们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影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勇说。

  据了解,在非洲市场,很难在影院中看到中国当代的电影。即便在南非的电影院也是以放映欧美电影为主,南非本土电影基本上每个月放映一部,放映的中国电影则屈指可数。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和技术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中国电影可以进入欧美发达国家,也可以进入‘一带一路’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去非洲?”张勇分析,关键在于“了解非洲的人不懂电影,懂电影的人不了解非洲”。

  原中国电影对外输出输入公司非洲业务小组组长陆孝修谈起当年公司组建非洲小组的经历,对因种种原因而中断的中非电影业务唏嘘不已。“通过影视作品向非洲传递正确的信息,以正视听,作为影视人应该责无旁贷”。

  而在中国,也几乎只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能够看到为数不多的非洲电影。“早年的《卡萨布兰卡》《英国病人》《走出非洲》以及近些年的《卢旺达饭店》《血钻》等非洲题材的电影虽被人熟知,却不属于真正的非洲本土电影。”吕克·本扎说。

  “中非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然是中非合作的短板。隔着漫漫印度洋,在文化上我们是了解不多的两个世界。”非洲研究影视中心主任刘鸿武说,要让非洲的老百姓,除了懂得中国的美食和功夫以外,也能够有一天欣赏中国的琴棋书画、唐诗宋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12月初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随着中国提出未来三年在非洲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影视的合作与交流也被提上议程。在张勇看来,国家将中非合作提到一个战略新高度,影视作为中非合作的一个桥梁,要充分利用起来。

  “非洲各国历史发展状态不一样,影视剧的需求不一样。”张勇认为,对非洲的影视传播应该分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题材内容的输出。比如,刚刚经历过战争的国家可能会喜欢战争题材电影;而重视教育发展的国家则喜欢教育题材电影。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年轻人尼克在中国从事电影字幕翻译。他告诉记者,通过近年来的翻译工作,他发现有大批的非洲女性观众对中国的爱情片、家庭伦理片情有独钟。

  自2012年《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播出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中国影视剧走进东非工程”“1052”等一系列中国影视剧译制工程项目。其中,“1052”工程,即译制10部电视剧、52部电影、5部动画片、4部纪录片供非洲国家主流媒体播出。

  刘鸿武认为,“中国人在非洲”题材也是未来中非影视合作的富矿。“今天有很多中国人在非洲的故事,几千家的中国企业,一百多万的劳工大军在非洲修公路、修铁路、挂桥梁,这就是普通老百姓在非洲的生活。这样中非合作电影一定是会感动人的。”

  中非影视在学术上的交流也在起步。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中国首个非洲影视研究中心,旨在汇聚各个领域、学科的优势资源和智慧,打造一个符合中国非洲双方期待和理解的中非影视研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未来这一学科还要踏出学科本身,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走向国家外交战略,打造中非文化合作未来新气象。”刘鸿武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