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中非合作】中非经贸合作区:助力非洲筑巢引凤

时间:2016-01-07 08:47:05   作者:   来源:

来源:中非经济论坛

  不久前,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暨中非园区合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办的中非园区合作研讨会在同期举办,希望展示海外产业园区的最新趋势,促进中非相关各方在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方面的理解和交流。

  “在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园区经济不仅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其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极具示范意义。”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开幕式上指出,“经济特区、产业园区是技术引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够降低技术进步的成本,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先导。而在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园区也是局部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的有效方法。”

  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

  “如果说中国对外开放1.0版本是贸易"走出去",中国对外开放2.0版本就是以投资"走出去"为特征。”12月18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左小蕾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开幕式上这样表示。“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走出去可能遇到一些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参与海外产业园区建设,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是一个重要尝试。”

  正如左小蕾所言,如今,在海外建设产业园区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但基础设施不完善产生的交通成本上升等原因会导致总成本过高,丧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降低交易成本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短期内改善全国的基础设施并不可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建设经济园区。

  在过去30年中,工业园区在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而随着中国企业深化对非投资,非洲各国希望学习中国在建立工业园区模式中的经验。对此,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表示,经济园区作为一种窗口和纽带,引进了国家和地方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在全球范围内建起了通达便捷的贸易通道和商业网络。“经济园区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强劲活力,是"中国奇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中国经济园区正在逐步走向海外。”他说,“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看,工业园开发建设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世界各地都有依靠工业园建设推动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同样,工业园建设也将在非洲工业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非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在非洲建经贸合作区,是中国推动广大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国门,在非洲进行“第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中非经贸合作区这一新形式具有非凡的活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12月4日,《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在约翰内斯堡发表,阐明了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洲政策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以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中非各领域交流与合作。

  文件明确指出,“支持非洲国家建设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筑巢引凤。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在非洲共同建设经贸合作区,作为推进中非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非盟委员会副主席姆文查看来,非洲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而中国已经在工业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的发展经验十分值得非洲国家借鉴,中非合作恰逢其时。中国和非洲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贸易、投资、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势头强劲。

  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建设的经贸园区已经超过20个,吸引入园的企业共计360余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涵盖能源、矿产、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累计投资额近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5亿元),总产值近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4亿元),累计缴纳的税费达到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帮助当地解决就业2.6万人,初步在当地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随着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正式落地,中非将通过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措施,加强中非经济特区合作。“凭借中国在经济园区建设领域的良好实践和丰富经验,园区完全有潜力成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良好媒介和桥梁。”“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秘书处代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唐晓阳指出,“中国在园区开发方面的经验也表明,产业园区不仅会提升经济增长,也会全面促进社会整体向现代化迈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工业园区彰显非洲工业化热情

  作为经济特区的主要形式,工业园区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机制,中国也有不少成功的工业园区范例。由中国江苏民营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开发的东方工业园,便是该国首个工业园。

  在12月8日的“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开幕式上,唐晓阳分享了自己2009年初次探访东方工业园时的感受。“刚到园区时,眼前只有一片空地,十来个集装箱货柜散放在四周,有些作为仓储之用,有些则干脆被当成了临时办公室,可见情景之窘迫。”

  短短两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园区的土地时,园区里的一切已焕然一新。“在距离园区很远的地方,我们就看到了雄伟的钢结构大门。园区内平坦的道路、规整的厂房展现着勃勃生机,水泥厂、石膏板厂和包装厂都已开始生产。园区里的中国企业已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

  东方工业园只是中非共建经济园区的一个缩影。在毛里求斯、尼日利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园区的身影。“近年来还有不少非洲国家,如乌干达、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南非等,受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和中非合作区实践的激励,在各自国内实行类似的经济特区改革。”唐晓阳说,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特区显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热情重新在非洲大陆涌动。

  不断升温的企业“走出去”浪潮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随着中非高层不断加强互访,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15年前,中非贸易额不足100亿美元。

  到了2014年,中非贸易额已突破222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如今,中国对非投资存量超过300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2倍和60倍,非中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也从3.82%大幅增加到20.5%。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处长陈忠表示:“10年来,合作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量逐渐增多,分布日益广泛,影响逐步扩大。实践证明,合作区的建设既是中国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促进对外投资转型升级的需要,也契合东道国的引资需求和发展关切。一批建设相对完善的合作区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