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非洲可谓前途光明,但道路并不平坦。
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中国企业一定要了解非洲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
古斯塔集团董事长郭栋坦言:现在非洲的投资环境已经不是20年前他去时的状况了。现在中国企业进入非洲的越来越多,竞争也趋于激烈。以前中非之间仅仅是一些低端贸易往来,风险和投资较低,而现在零售业和制造业也开始大量进入非洲市场,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据郭栋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对乌干达的当地法律政策没有吃透,自己的纺纱厂在棉花收购方面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乌干达法律规定,如果没有政府收购棉花的执照,不能在市场上随意收购棉花。于是,纺纱厂当时收购的原材料被扣押了。乌干达很尊重中国人,当时乌干达政府表示愿意赔偿损失,但要求之后的合作项目要完全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
这件事情最终有惊无险,而一位开办纺织品公司的浙江绍兴商人就没郭栋这般幸运了。西非沿海一向生意火爆,该公司经理发现许多客户来自内陆尼日利亚的卡诺时,便直接与之交易,甩掉中间批发商,一开始果然赚得盆满钵满。但按当地市场的潜规则,小批发和零售业一直由几大家族所垄断,彼此互不侵犯,而他却套用西非沿海和内陆的谈价、压价作法,盲目发展“下家”。结果,几大家族集体对该企业说“不”,一夜间便将他们逐出了当地市场。
这只是投资非洲的众多中国企业的缩影。众所周知,非洲很多国家没有纺织品出口配额的限制,在税收等一系列政策上也非常优惠。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利用这些优势,在非洲开设工厂,然后将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
“随着大量的民资开始涌入非洲,民营企业到非洲确实大有作为,但投资仍然需要谨慎,一定要认真熟悉你要去经商投资的那个非洲国家的政策,否则容易碰壁。另外,在非洲投资,一定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行事。”郭栋强调。
北京温州商会会长吴家齐也一再表示:“非洲是一个未完全开发的市场,有50多个国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所以中国企业进入时,首先要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当地需求,其次,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尽可能地减少劳资纠纷。另外,在资本结构上借力,以团体形式进去,增加安全性,单一企业容易失败。因此,为规避风险,我们下一步想成立一个非洲风险发展投资基金。”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额一直在不断增加,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贸易摩擦也将随之增多,而了解非洲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将是控制风险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