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考察调研

英报:非洲“钱景”吸引中国人

时间:2012-12-07 10:22:22   作者:   来源:

1999年12月,24岁的中国青年张浩(音)离开寒冷的家乡沈阳飞往乌干达。张浩放弃了大学学业来到东非,不过一踏上坎帕拉的土地,他根本不需要拿到大学学位就能看得出来这里的钱太好挣了:在中国每个城市里很便宜就可以买到的商品在这边要么很贵,要么根本买不到。他从进口鞋起步,然后是书包、渔网、钉子和自行车。

他的生意发展很快。他挣到了钱,也交了当地的朋友。张浩说他现在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中国雇主,手下有1200名当地员工。有人甚至还给了他一本乌干达护照,但他没要,正如他拒绝取一个英语的姓。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们要在这里留下中国人的名字,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国家并不像以前。我们富了,要赶上世界。”

1999年的时候,整个乌干达只有几百名中国人,还包括使馆的人。今天,最保守的估计数字是7000人,从占据中央商业区整个街区的小生意人到改变坎帕拉面貌的建筑工程师和常常光顾张浩餐馆的油企经理。整个非洲大陆都经历着类似的故事。具体的数字很难统计,不过10年前,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大概不超过10万人,而今天有近100万。

来到非洲的第一批中国人是600年前的郑和(此处有误,唐代旅行家杜环是第一个到达非洲并留下文字记载的中国人本网注);20世纪初,6万名中国矿工来到南非的金矿工作;50年前,毛泽东主席派遣上万名农业和建筑工人来到非洲,发展与这些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的关系。

中非贸易从1999年的60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900亿美元,双方进出口额基本相当:非洲的自然资源石油、铁、铂、铜和木材流向中国的工厂,而制成品则流向非洲。中国政府在贸易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每年,北京向非洲各国政府提供数百亿英镑的补贴和贷款,作为获得原材料合同的优惠条件,或者为有利于中方公司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

中国在非洲的行动也不全是中国采取主动,乌干达等国家也积极吸引中国公司:2010年中国成为该国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在乌干达开业的大型企业中包括中兴公司中国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

在有着1.5万中国人的肯尼亚,对于早期移民来说,主要问题是人们对其产品的不信任。徐辉(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办了一家玩具进口企业。但是当他转向经营计算机时,人们并不相信产品的质量。于是他让客户们看各自手中电脑上的商标,上面写着“中国制造”。

今天,徐辉经营着一家成功的企业,从中国进口长城牌电视机和在当地重新包装的大卷卫生纸。他认为肯尼亚是他的家。不过尽管大家对于徐辉销售的产品的态度可能发生了改变,但是他知道西方对于中国在非洲扩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负面的。

徐辉说:“西方国家也买石油,在全世界都有矿山,可是那里的人们并不说是‘攫取’或‘新殖民主义’。为什么换成中国人就不一样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