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考察调研

中非科技合作缺些什么

时间:2013-02-18 11:41:20   作者:   来源:科技日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在农业、医药、卫生、环境、信息等科技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中非科技合作已发展成为中非全面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看到中非科技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存在的不足之处。

缺乏可持续性

中非科技合作存在着重前期轻后期,只见物不见人,持续性低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中方未充分认识到当地人才的培养问题,从而导致项目结束后,非方无法或是很难利用中方物资进行“自我造血”。就拿曾被视为“南南合作”典范的“中埃友谊农场”来说,也面临着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该合作项目致力于沙漠治理和节能环保,为埃及的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项目开展至今已有六年,中方每年仍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和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原因就是埃及缺少农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国只带去树苗、设备和资金,导致这个项目无法依靠非洲埃及人员走上本土化和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道路。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合作项目监测评估体系的缺失。政府在制定合作计划时,对项目实施后的影响力和效应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测评估。例如,我国与非洲多国开展人才交流项目,但由于缺乏监测评估体系,非洲人才回国后的状况和项目的实施效果就不得而知。没有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合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自然得不到保证。

缺乏充足的调研准备

非洲幅员辽阔、国家众多,各个国家发展水平、环境和历史不同,对科技合作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但目前的中非合作存在着缺乏沟通、前期准备不足的问题。二十一世纪初上马的赞比亚中垦友谊农场由于缺乏科学调查,导致中方购买的农垦设备无法适应酸性土壤,开垦出来的土壤又不适合水肥农田,农场因此陷入困境。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专门负责援助计划,它在26个非洲国家设立了办事处,与非洲48个国家开展多样的援助合作。该机构深入当地,了解非洲各国的国情与需要,并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合作计划。充足的准备和精心的计划保证了科学合作的质量,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缺乏多样化的合作渠道

我国与非洲的科技合作仍以“政府—政府”模式为主,非政府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参与程度低。中非政府间的官方合作大多以双边合作形式展开,多边合作较少。总的来说,中非科技合作方式少,渠道单一。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政府长期重视双边合作,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在对非科技合作这一事宜上联系不够密切。另一方面,我国缺少鼓励本地项目走出去的政策。事实上,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对非科技合作需要冒一定风险,在资金和设备上耗费巨大,并且对科研人员的意志品质的挑战也很大。若缺少政府的支持与鼓励,这些机构参与中非科技合作的积极性会很低。种种的负面因素导致中非未能充分建立起多渠道、内容丰富的合作体系。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科技合作要顺利展开,并非易事。从双方的接洽、计划的制定到实施,涉及到外交、商务、财政、税收等多个部门。随着中非科技合作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丰富,各部门工作上的重复甚至是冲突也越来越多。我国没有独立、专门负责援外的机构。许多国家除了设立各种高层决策机构外, 还设有专门负责援外事务的独立机构,如美国国际开发署、英国国际发展部、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相比之下,国外设立独立机构集中管理援外事务的做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部门间的重复工作,也有利于统筹规划中非科技合作,提高援助效果。我国有必要健全中非科技合作的管理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为科技合作的展开建立坚实的后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