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考察调研

盘点中国对非援助历程以及面临问题与挑战

时间:2014-06-19 11:15:33   作者:   来源:

援助非洲在中国对非洲外交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50多年中非关系发展史表明,对非洲提供援助是推动中非关系不断发展的助力,是维系中非友谊的重要纽带。中国对非援助模式是中非友好关系持久发展中的一大特色,也是西方国家议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

中国对非援助发展历程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 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对非援助的初期。新成立的中国面临美、苏两个大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需要找到新的外交支点。彼时,非洲大陆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寻求建立独立主权国家。基于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中国将非洲国家视为国际统一战线阵营的重要盟友。因此,巩固和加强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成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立足点。1956年8月,中国政府向埃及政府提供现汇无偿援助,以支援其抗击英法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提供的第一笔援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内对外政策均处于调整时期。1978年,中国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并明确提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寻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983年,中国政府确立了中国对非洲经济技术合作的“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它成为新时期中国对非洲援助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国对非洲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更加注重援建项目的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非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政府将中非关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是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5年,中国对外援助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实行方式多样化和援外资金多样化,中国对非援助从注重“无偿援助”发展到强调“互利双赢”。

新时期的中国对非援助

进入21 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化,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诸如包括发展、环境、气候、非传统安全等在内的各类全球性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呼吁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采取行动,加大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的能力。
根据许多受援国政府发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非洲国家将更重视解决通货膨胀、就业、财政收支平衡等宏观层面的问题,或通过发展基础产业缓解发展的瓶颈和问题。规划的重点是增长、就业和发展,涉及领域包括基础设施、能源、教育、环境和卫生、行政能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非洲国家为实现战略目标可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绝大多数要靠国际援助,90%以上的非洲国家将积极争取中国的“两优”贷款视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点努力方向。特别是在受到西方制裁,遭到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或战后重建时,对中国援助需求变得更加巨大。虽然中国已在努力扩大援助规模、增加零关税商品种类、加大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离非洲国家的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对非援助非议不断。由于中国在国情、援助的定位与管理、援助方式方面同西方国家存在很多差异,对援助的评估角度也有所不同,部分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援非做法做出利己主义的解读。而中国迄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系统反映中国援外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既适合中国对外援助特点,又能发挥较强影响力的对外宣传平台,透明度较低,难免引起西方国家的猜忌。部分西方的非政府组织活动频繁,利用媒体指责中国对非援助缺乏透明度,将中国援助和开发自然资源挂钩,丑化中国形象,形成了“我们给援助,他们指责;我们不给,他们也指责”的局面,为中非友好关系发展制造障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