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投资指南

尼日利亚侨领董瑞萼: 我们和非洲彼此需要

时间:2017-02-10 13:13:48   作者:   来源:

董瑞萼。摄影|本刊记者 宋方灿


尼日利亚侨领董瑞萼:我们和非洲彼此需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宋方灿

  

  在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尼日利亚,有着名的华人“四大家族”,当头的是尼日利亚董氏集团主席董瑞萼。他还是西非华联总会会长、西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非洲“掘金”。董瑞萼相信,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因为我们和非洲彼此需要”。

  

  “有得做”

  

  董瑞萼出生于1949年,那是中国改天换地的一年。他随家人由上海前往香港,在那里长大。1975年,他从美国夏威夷大学毕业。夏威夷10多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终生的印记——他至今酷爱潜水,还特别喜欢不戴氧气筒下水打鱼。1976年,他应家族的召唤,来到尼日利亚。

  

  董氏家族以搪瓷生意起家。据董瑞萼介绍,世界上最大的搪瓷市场在非洲,非洲最大的搪瓷市场在尼日利亚。一开始,他们在香港做搪瓷生产和出口,但海运费用居高不下,且尼日利亚是英属殖民地,英国人垄断着搪瓷进出口市场。于是董氏家族决定直接在尼日利亚设厂。

  

  董瑞萼的堂伯父董之英最早来到尼日利亚。他于1959年创办了该国第一家搪瓷厂,成为第一位在尼日利亚私人投资的中国人。60年代,董瑞萼的父亲、香港着名爱国实业家董纪勋也来尼日利亚办了工厂。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如今的董氏集团从生产搪瓷发展成拥有钢铁、陶瓷、塑料、木材等多个工厂的大型家族企业。此外,集团还在拉各斯拥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因为管理有方,董瑞萼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成为董氏集团的掌门人。

  

  尼日利亚有将近1.8亿人,市场比较大,并且对一些行业采取双重保护性政策: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很高的关税,另一方面采取汇率保护。“所以我们在尼日利亚开工厂有得做。很多产业,在中国国内竞争激烈得要命,而在这里竞争虽然偶尔会比较激烈,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压力不大。”董瑞萼说。

  

  “有得做”是他挂在口头的三个字。在他的眼里,尼日利亚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到处充满了商机,就看能否把握住当地民众的需求和市场的脉搏,也即“感受市场的温度”。他举例说,香港过去做生产成衣等加工制造业,从80年代开始就不行了,但现在在非洲还是“有得做”。

  

  在董瑞萼看来,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最近尼日利亚货币奈拉贬值,而且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但这也意味着,工人的工资相对降低了,成本减少了。

  

  董瑞萼重视技术改造。他与中国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从国内引进了西非第一条冷轧钢厂,并成功吸收了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先进技术,投产后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目前,他的很多生产线都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只有在瓷砖等包装和运输等环节才使用较多的劳动力。“整条生产线都没有什么人。”他不无自豪地说。

  

  “中国裔非洲人”

  

  董瑞萼没有加入尼日利亚国籍,但很在意融入当地社会。

  

  “我们是尼日利亚的本土企业,在这里注册,在这里生产经营。”他说,“尼日利亚人已经接受我们是他们的一分子。我们的华人身份没法改,但他们说我们是‘尼日利亚的华人’,是‘中国裔非洲人’。”

  

  目前,董氏集团总共雇用了1.5万多名当地工人,这还不算经销商和带动的物流等行业。

  

  “尼日利亚这么多年轻人,就业怎么搞?以后的生活怎么搞?如果处理不好,就怕有革命出来。”谈到年轻而躁动的尼日利亚董瑞萼不无担心,“我们做实业就是要创造就业机会,使用大量工人。”

  

  作为一名有着香港背景的商人,董瑞萼近些年与中国企业越走越近。

  

  2004年,西非13国华人华侨成立了西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2009年1月,董瑞萼在第二届大会上被推选为会长。2010年12月,西非华人华侨联合会暨尼国华人华侨联合会成立,董瑞萼当选为会长。

  

  作为尼日利亚乃至西非最大的侨领,董瑞萼到国内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观礼和焰火晚会等活动,也接待了来自国内的多个代表团。对在尼日利亚遇到困难的侨胞和国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他都积极参与救助。

  

  在他看来,西非有3亿人口,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农业、石油化工、旅游等产业都有商机。做西非与中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西非华侨华人的责任。

  

  非洲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一名对国际市场大环境保持着敏感的商人,董瑞萼十分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对我们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是长久性的。过去的丝绸之路主要是贸易,现在我们要考虑在当地生产。”他说。

  

  他举例说,中国国家领导人2016年到西非的科特迪瓦访问时,该国总统并没有要援助,而是提了个要求,希望中国可以帮助他们设厂加工可可豆和腰果这两样农副产品。而在目前,这两样原材料都是直接出口,附加值大大降低。

  

  董瑞萼认为,中国企业走出来,一定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带来技术,融入当地社会。有了这样的深度合作平台,中国可以派遣管理人员和劳工来这些国家工作,制定与推广行业标准,推动中国的零配件源源不断地出口,达成双赢。

  

  “很多国家对中国人有些提防,害怕我们把他们的社区搞乱了。我们要学会尊重当地人,要入乡随俗。”董瑞萼提醒,西非一些国家是法属国家,工会和劳工保障门槛很高;尼日利亚水资源和电力等能源都比较短缺。这些成本,跟投资者的预期可能不一样,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能急功近利,只想着做两票就走。

  

  “在非洲,大环境要靠适应,小环境要靠创造。”他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