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劼(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军事部讲师)
2018年中非交往成果累累,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掀起了又一个中非合作的高潮。回首中非合作往事,人文交流让中非人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而体育交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多方位的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推进中非合作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义。
开展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中非关系发展
中非体育外交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中国乒乓球队应邀到埃及访问,那时中埃建交不到一年,乒乓球队成为中国第一支踏上非洲大陆的体育队伍。此后,体育始终在中非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中国的篮球队、足球队出访多个非洲国家,非洲国家中如几内亚国家足球队、刚果“红魔”队和摩洛哥国家足球队也到中国访问比赛。通过体育交流,双方加深了了解与互信,为政治互信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和中非体育交流不断加深,中国向非洲一些国家派出了不少顶尖的体育专家,他们辛勤服务于非洲体育事业,使非洲国家乒乓球、排球等项目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也让非洲人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体育交流一定能进一步加深中非人民友好,也能为树立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援建体育场馆,助力非洲体育事业发展
中国援建非洲体育馆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一种合作模式。中国援建非洲体育馆项目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5—1980年,援助整体数量较少,影响力不大,主要集中在坦桑尼亚、索马里和塞拉利昂等几个国家。第二阶段为1980—2005年,援建项目数量多,影响力大。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援建了非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体育馆项目几乎遍布整个非洲。第三阶段从2006年至今,总体援建规模扩大,援建的形式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非洲援建的体育场馆较大规模的有80多个,总座位数300万个。而由中国承建的刚果(布)布拉柴维尔体育中心已是非洲第二大体育场。
以体育场馆建设为标志之一的中国援建基础设施项目对非洲受援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就业增加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非友好关系,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提高了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到,与体育场馆援建等援非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中非双边贸易不断增长,2014年达到222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061.5亿美元,首破千亿美元大关,预计到2020年中非贸易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
深耕民族传统体育,助推中非体育合作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八大行动”目标,其中包括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实施人文交流行动和50个文体旅游项目,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这其中,加强中非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大有可为。
中国与非洲国家缘于种族、地域、自然环境等差异,衍化出了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众多,如武术、摔跤、射箭、赛马、龙舟等;非洲国家也有着本土化特征明显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等。以摔跤为例,在中国和很多非洲国家中,它都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共同的演变特征,但因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各自的技法、风格和优势。
中非可以开展合作,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更多方法与途径。中国可以发挥在现代科技和学术方面的优势,搭建中非合作科研平台,与非洲共享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成果,共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方向。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3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