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投资指南

中国模式的非洲样本:埃塞从“世界第二”甘居“第三”

时间:2015-03-13 09:12:00   作者:   来源:

“埃塞人一直觉得全世界美国第一,自己第二;直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后,才突然发现中国也很强大,于是自己退居第三。”《凤凰周刊》记者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采访期间,经常听到这个段子。

作为非洲大陆仅有的未被殖民过的两个国家之一,埃塞人有着深入骨髓的民族自豪感。但当记者与本地司机Yosef谈起中国时,他提高声音说:“我们需要中国!”“你知道的,那是一种文明,”Yosef笑着说,并不停地挥舞着右手,“跟欧美国家不一样,更有用的(文明)。”

Yosef身材魁梧,喜欢穿一件色彩鲜艳的粉色T恤。他兴奋地向记者讲述“非洲屋脊”近几年来的变化:从号称“埃塞长安街”的BOLE路被中国企业拓宽,到新修建的提露内丝—北京医院,以及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风电厂和铁路桥。这些变化的共同之处是——“Made in China”。

“基础设施是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切入点。五十多年以来,西方力量渗入埃塞,却很少能对埃塞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自从中埃两国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也为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增长打开了局面。”前瑞典北欧非洲研究所所长、埃塞俄比亚学者范图·切鲁(Fantu Cheru)对《凤凰周刊》记者如此评价。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学者张宏明在《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中称,在西方眼中,中国正在通过经济方式悄然对非洲国家施加政治影响,因为“中国模式”本身就具有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层面的意义,因此西方国家难以接受其成为替代“西方模式”的选项。

执政党高层大多赴华学习

走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大街上,当地人会友好地上来打招呼,碰肩膀(对碰肩膀是当地的友谊礼节)。有时会直接蹦出一句“你好”;而15年前,来此的中国人多被错认为日本人或韩国人。

12月的埃塞俄比亚迎来一年之中最凉爽的季节,因地处东非高原,紫外线仍很强烈。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旅游口号是“十三个月的阳光”——按照当地日历,一年被划分为13个月。“所以现在是我们的2008年,你也年轻了六岁。”酒店服务生笑着对记者说。

略显破旧的蓝色出租车上,司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市中心的两个项目,一个是2010年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大厦,它被形容为“停驻在亚的斯亚贝巴上空的一艘巨型太空船”,尽管与周围低矮的房屋有些格格不入;另一个是中铁二局[-1.35% 资金 研报]承建的轻轨项目,被喻为“撑起这座未来现代化城市的骨架”。

路边,一幅以埃塞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书写的题为“未来会更好”政治宣传画中,轻轨被作为通往“未来”的最主要元素出现在画面中心。

目前在建的一期工程,两条轻轨线分别从老城区向东西和南北铺开,交会于梅斯克尔广场(Meskel Square),也是这座城市标志性的政治空间。2012年埃塞前总理、政治强人梅莱斯的葬礼在此举行,成千上万的民众为其送行。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出席了葬礼。

梅莱斯被称作埃塞“经济总设计师”,1991年至1995年间担任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总统,1995年大选后成为首任总理。在此期间,埃塞俄比亚逐渐走出30年内战的阴影,一跃成为非洲发展最快的非资源出口类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非比寻常。一位匿名的中国外交部人士介绍,埃塞执政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大部分高层都曾到中国学习和接受培训,许多要员的子女也被送往中国留学。而埃塞俄比亚的部长级官员更是几乎人手一本《毛泽东选集》。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毕业于北京大学,是李克强同时期的北大校友。

轻轨项目刚刚签订时的2009年,中方人员专门给业主单位——埃塞俄比亚铁路公司(ERC)当时的领导送去了英文版的《江泽民文选》。

近两年来,密切的高层交往为中埃关系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埃塞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在不同场合两次会晤,海尔马里亚姆总理成功访问中国。2014年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首次访问埃塞俄比亚,7月,穆拉图总统对中国进行回访。

中国的官方语境中,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关系被表述为“南南合作的卓越典范”,中国已经成为埃塞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和最大贸易伙伴,埃塞俄比亚是中国产品、设备、技术和投资在非洲的主要市场。据外交部的相关人士透露,埃塞还将成为中国在海外的“战略支柱”国家。

中国基建全面占领埃塞

“快让中国人来修路吧。”每逢堵车,Yosef就会转过头对记者这样说。颠簸不平的路面以及经常拥堵的路况让Yosef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有时,他还会故意摘下墨镜看着记者,以显示自己的态度认真。

Yosef已经在一家中国企业当了五年司机,对中国很有好感。途经一段日本人在2000年左右修建的路段时,Yosef又说,日本人修的路质量不错,“但太窄了”。

中国正通过实际行动将“要致富,先修路”的经验介绍到非洲。尽管诸多西方媒体评论认为,中国这只“远东之虎”向非洲人献殷勤主要是为了确保得到那里的资源,但埃塞或许是中国官方反击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与其他非洲国家相比,埃塞俄比亚的资源并不丰富,仍以畜牧业和农业为支撑,而中国在埃塞开展的项目却远远超过一些资源富国。

中国驻埃塞大使解晓岩2014年撰文称,埃塞90%以上的公路、全国的通信网络、第一条铁路和城市轻轨、第一个风电场以及几个重要的水电站等,都是中国企业承建或参与承建的。

之所以在埃塞投入如此多的基建项目,按照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经济商务处参赞张霖的说法,缘于中、埃双方在治国理念、行政方式等方面比较谈得来。“埃塞经济处于开始加速发展的阶段,它在欧美和中国等国之间比较来比较去,觉得中国的经济模式对它更有启示。”张霖说,除了中国,它也借鉴了包括韩国、新加坡这些比较适合其国情的政权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埃塞高层官员对于发展经济、惠民政策等意识较强,“他们想在非洲或者起码在东非树立一个强国的形象”。

多位受访的国企人士提到,埃塞方面认为选择中国企业性价比高,什么事情给中国人做见效快。“虽然的确中国和埃塞政府关系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做事可靠。最近的一些大型项目埃塞方面给的工期都比较紧张,但他们还是觉得中方能按时完成。”

“近几年,我们逐渐意识到,在非洲搞发展的话,不可能将中国因素撇开。”在位于BOLE路上的办公室里,世界银行埃塞国家局局长陈广哲如此表示,“中国政府投到这里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我估计今后两三年,中国每年的资金投放量会超过我们。”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埃塞直接投资存量达7.2亿美元,中国企业共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224亿美元,在建项目总额超过150亿美元。而埃塞俄比亚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468.69亿美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