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投资指南

外媒称中国制造业仍有三板斧 非洲南美难超越

时间:2015-03-17 08:51:56   作者:   来源: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封面主题为“中国制造”。文章称,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制造业方面仍然独具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制造、出口产品改变了自身的经济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199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比不足3%,而如今份额已达到近1/4。全球近80%的空调、70%的手机以及60%的鞋类都是“中国制造”。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东南亚也搭上顺风车,如今“亚洲工厂”为全球提供近一半的商品。
    鉴于中国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务,许多人认为未来中国也会将制造业的“接力棒”传递给其他地区。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劳动力价格在不断上涨,中国仍在强力推进制造业发展。即便低成本工作由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也只会强化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工厂”的力量。对于非洲、南美洲等远离中国的其他新兴市场而言,依靠制造业致富的路径并不清晰。
    相比以往,中国经济的增势已经有所放缓,房地产市场面临供应过剩的困扰,债务压力不断升高。今年,中国政府将GDP增速目标设定在7%左右,滑落至近20多年来的新低。尽管如此,中国在制造业 方面仍有无可匹敌的三大优势。
    首先,即便中国在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但并未放弃低成本制造业。实际上,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市场的份额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42.6%增至2013年的43.1%。此外,本土原材料供应商不断抢占份额。世界银行发现,中国出口产品中进口零部件的份额已经从90年代中期60%的峰值下滑至目前35%左右的水平。中国打造了高效的供应商集群,而其他国家难以复制。中国还在不断完善业已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计划在2020年前每年兴建十座机场。中国制造业公司还在依靠自动化来提高生产率,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负面影响,而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后的理念。
    其次,中国仍然亚洲工厂的中坚力量。由于劳动力工资上涨,一些低成本的制造业活动确实离开了中国,许多项目都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但是,这一过程存在黑暗一面。2013年,一家非政府组织发现,马来西亚几乎30%的电子产业工人被强迫劳动。此外,尽管三星、微软、丰田等跨国公司将生产工作转移到缅甸和菲律宾等国,但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中国作为区域供应链中心的地位。
    第三,中国的内需不断扩大。随着中国消费者加大开支,变得更加精明,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内需扩大正在强化亚洲整体供应链,本土的生产商要比别国的竞争对手更具优势。
如果战略得当,中国可以进一步强化已有优势。目前东盟国家正在抢滩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在对美国鞋类出口业务方面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下滑。但是,中国可以与东盟形成协同效益,实现互利共赢。东盟可以打造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单一市场,跨区域甚至全球性交易有助于低端制造业由中国转移至邻近国家,中国则可以借力东盟来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
    由于缺少庞大的核心经济体作为区域集团核心,其他新兴市场难以发掘这般机遇。北美自由贸易区仅将墨西哥企业纳入到北美供应链体系,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国家则被排除在外。高贸易壁垒意味着西欧也无法像帮助中欧和东欧那样,推动非洲北部国家的发展。
    此外,即便印度以及撒哈拉以南地区承接了曾属于亚洲工厂的业务,制造业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员工收入。以往,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令大批农民离开农田,进入工厂,如今,技术进步导致工厂用人需求锐减,中国及其邻国曾享受过的“黄金时期”难以重现。
    不过,出口业务仍然新兴市场最可靠的成功之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提高生产率的最佳途径,而亚洲以外的其他国家还需要依靠其他引擎来提振经济——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南美和非洲应当着力打造自由服务贸易制度,强化港口、公路以及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一味期待承接因劳动力成本升高而逃离中国的制造业务,收获的只能是失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