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贺文萍:中非民间交往,要多一些包容

时间:2012-07-10 10:43:25   作者:   来源:

   贺文萍

  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即将于7月10日至11日在江苏苏州举行,“民意沟通”成为论坛的主题,而这也恰是中非关系走到今天乃至走向未来至关重要的一环。

  众所周知,中国与非洲虽相距万里,但相互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自张骞通西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支持非洲人民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增进中非友谊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非洲国家和人民不畏西方的强权和阻挠,帮助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则在自身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向非洲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各类经济和政治援助。20世纪60年代,中国同12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援助协定。到20世纪70年代则迅速扩大为43国,占当时非洲国家的90%以上。有60多名中国专家为援建坦赞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在远离大城市的穷乡僻壤为非洲人民问疾送医的中国援非医疗队、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中国农业专家等构成了中非民间交流的独特风景线。

  近年来,中非关系中的国际因素(特别是西方因素)开始凸显。感到中国人动了自己在非洲的“奶酪”的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开始把聚光灯对准中国政府、公司乃至个体户在非洲的一举一动,用放大镜观察中国人在非洲活动的瑕疵或者非洲人在中国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如近期在加纳无证开采金矿的38名中国工人被捕以及发生在广州的1名尼日利亚商人因与当地电动出租车司机产生纠纷被打继而猝死的事件。西方媒体的报道把上述两起孤立事件刻意引向“中国人在非洲非法经营”以及“非洲人在中国遭遇种族歧视”的极端结论。

  其实,上述相关案例均属孤立和偶发事件,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并由相关部门依法做出相应处理。随着中非关系,特别是民间交往的扩大,出现一些问题的概率自然会上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要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不给谣言和歪曲报道留出所谓的想象空间和臆断分析。另外,更重要的是,中非双方都应该从长远和大局观出发,客观和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和“杂音”,不要把偶发事件必然化,更不要把孤立事件扩大化。

  古语云:“有容乃大”。从反帝、反殖斗争中相互扶持一路走来的中非关系如今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安全、人文旅游等各方面内容。在非洲的中国人已近百万,在非洲开展经贸活动的中国公司达2000多家。来华学习、经商和交流的非洲人也越来越多,仅在广州生活的非洲人据说就有约20万,并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递增。以中国之大和非洲之幅员辽阔,中非人民之间的频密往来不仅有空间上的包容保证,更重要的还需要我们在认知和观念上的“包容”。遇到一些“不愉快”和“不和谐”事件的干扰,中非双方都需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考虑到对方的国情、地情、民意等因素,以包容的心态协商解决问题,并最终排除干扰,继续前进。

  “不惧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相信中非人民之间的交往一定能够克服干扰,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