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产业促进

中国对外援助 弘义融利

时间:2014-12-10 15:00:39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世界对外援助的舞台上,中国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近年来,从援建非洲铁路到应对埃博拉疫情,从驰援马尔代夫淡水危机到培训发展中国家人员,中国对外援助的方式在不断地变化着。

从8日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上个月,中国已经颁布了新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试行)》,更多倾向于“授人以渔”,使中国和受援国实现互利共赢。

救危解难,体现责任

海岛国家马尔代夫,近日由于首都海水淡化厂的一起事故,导致全岛淡水供应中断。中国政府紧急驰援,12月6至8日,连续三天动用民航、军机、海军救生船等向该国运送淡水进行援助。

当地时间12月7日晚,装载近700吨淡水、每天可生产淡化水70余吨的中国海军援潜救生船长兴岛船抵达马累,并利用自带海水淡化装置为马民众供水;8日凌晨,又有两架中国军机抵达,满载40吨饮用水。中国政府以及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的中资企业在已经空运20吨饮用水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民航班次向马空运65吨饮用水。

类似这样的对外援助,在近年的国际事务中有着越来越多的体现。

为应对西非埃博拉疫情,截至目前,中国累计捐赠已超1.23亿美元,并派出多批次、超过500人的医疗救援队。当地时间12月5日晚至6日中午,在利比里亚诊疗中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先后收治了3名埃博拉疑似患者。

“这就是大国责任的体现。去年3月在非洲,习近平主席提倡了一种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式‘义利观’。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一直主张和平发展,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做贡献,这就体现在危机事务中你是否及时作出了应对。”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事务与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于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授人以渔,注重“造血”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的近50%,都投入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而超过61%的援助资金,则投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用于支持其经济社会发展。

和今年7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一样,新发布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重点提到一个援助理念:“授人以渔”。

“所谓授人以渔,就是注重对受援国的能力建设和培养,增强他们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这体现出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实现互利共赢援助理念的体现。”于君说。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举例说,以往我们都采取“交钥匙”的模式,中方施工,之后成果移交。但现在,由于很多受援国也有能力可以实施项目,所以我们现在逐步推广和受援国的合作,由受援国来实施一些项目,这叫“本土化模式”。这种方式已经在周边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并受到普遍欢迎,因为可以切实做到“当地实施、当地运营、当地受益”。

《白皮书》显示,2010-2012年,中国共举办了1579期研修班,邀请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近4万名官员来华研修;同时,中国还向50多个国家派遣2000多名各类专家,在农业、手工艺、广播电视、清洁能源、文化体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合作,转让适用技术,提高受援国技术管理水平。

实现战略,维护利益

有人说,中国自己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对外进行援助?

于君表示,这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国际原则,也是“义利观”的直接体现。“什么是‘义’?就是大同社会。但是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一部分国家越来越富,一部分国家却长期得不到发展,这不是中国希望看到的国际格局。中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长期对华友好、却又发展困难的国家。”于君说。

分析人士指出,对外援助不仅帮助了受助国,也使中国自己受益。比如,在“铺路修桥”的援外建设项目中,“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于君指出,对外援助也是中国国际战略的一种实现方式。他表示,在全球化过程中,无论是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依赖,还是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依赖,都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和重要。中国历来奉行不结盟、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因此也需要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讲到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中国的大国责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要让别人信服你的理念和原则,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做到实处、做到别人的心里去。”于君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