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非洲各国文化源远流长。理解非洲文化、深化中非国际发展合作,需要意识到非洲国家众多、文化多样,以及中非合作交流的多样性,构建中非文化交流方略的整体规划设计,将文化交流融入对非合作的具体工作中,让非洲文化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新时代中非国际合作,营造“民心相通”的国际社会环境。
【摘要】非洲各国文化源远流长。理解非洲文化、深化中非国际发展合作,需要意识到非洲国家众多、文化多样,以及中非合作交流的多样性,构建中非文化交流方略的整体规划设计,将文化交流融入对非合作的具体工作中,让非洲文化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新时代中非国际合作,营造“民心相通”的国际社会环境。
新时代深化中非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金秋九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峰会提出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非洲是充满希望和潜力巨大的大陆,长期的中非友好关系和中非互利合作,是政治互信、互利共赢基础上共建“一带一路”的前奏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延伸。今天的中非合作与2000年前的中非合作规模和合作领域已有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非洲国家借助中非合作机遇,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对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和非洲《2063年议程》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中非关系发展历程,中非政治互信不断增进、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中非贸易不断扩大。中国已有百万以上在非侨民、商贸人士、在非工作人员和出境游客,中非人文交流借助中非合作论坛东风快速发展。根据2017年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中国在非洲大陆的企业近10000家,80%是民营企业,中国企业冲在中非合作与交流的最前线,也是落实中非产业合作、促进中非贸易的实践者。中国在非洲超过54个国家和地区的多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非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合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中非人文交流在近年来也不断增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对打造“文化共兴”“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尤为重要,这是新时代深化中非合作的关键。
认识、理解非洲文化是中非合作不断发展的基础
非洲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多样,非洲也有众多的民族、多样的语言,官方使用的语言在不同的国家也有所不同;非洲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非洲本土宗教交织在一起;部分非洲不同民族或者国家之间也存在久远的积怨和矛盾;不同非洲国家的民众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非洲的法律法规总体相近,但在不同国家之间也有差异。此外,非洲民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强烈,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很难理解。在中非合作进程中,数以百万计的在非华人需要认真学习、观察和认识非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非洲朋友交流要重视文化间的差异和交往细节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矛盾和冲突。对派遣的赴非工作及商贸人员,要进行目的地国家必要的出国语言、文化培训,尊重非洲本土文化,遵守当地的法规,形成良好的对外交流习惯,将有助于深化中非国际合作。
中国和非洲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地域空间上中非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多,中非文化总体上的深度融合过程没有发生过。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被视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和各民族引以为傲的历史积淀。认识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是相互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在非洲大陆,快速“走出去”发展的中国企业和商贸旅游人员面临着诸多非洲文化方面的挑战:语言障碍影响到深入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工作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细节上产生误解;对宗教、国家和国际政治理解的不同,以及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群体与个体间的矛盾。从古代蔑视外国人到近代恐惧外国人再到当代接受外国人的过程,中国是一个逐渐融入世界的过程。尽管这种接受不免带有好奇、偏见甚至歧视的成分,但中国民众逐渐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容置疑。非洲众多国家,国情与文化各异,中国民众对非洲文化缺乏了解,非洲民众也对中国文化误解颇多。在不同时空背景、群体和个体之间,对彼此文化认知的误解和冲突,对深化中非合作是巨大的障碍。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携手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其中,“文化共兴”和“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在中非文化的交流合作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包容彼此的文化。
非洲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地域特色,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区域特色浓厚的非洲地域文化。中国在非华人需要积极主动地认识和理解所在地的非洲文化,避免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和潜在冲突。对非投资企业和在非从事商贸活动的私营业主,要意识到融入当地、服务当地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中国大举推进中非产业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进程中,非洲国家民众对中国在非华人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待提高,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对非投资、贸易给非洲当地带来的福利和整体影响。中非文化交流有很深的政治、经济背景,中非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良性互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中非民众在文化方面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深化中非国际合作。
非洲国家众多、文化多样,实现中非民心相通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
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历史文化是灿烂的、最优秀的,欧洲国家如此,亚洲和非洲国家也如此。用欣赏的眼光、包容的眼光来看待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和文化,是理解非洲国家文化的正确态度。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涉及非洲的内容少,对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的通识教育相对匮乏。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的载体也各不相同,在中国义务教育中,要力所能及地加大国际交流基本知识、非洲文化、历史政治、地理环境的教育,提升国内民众对非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从长远看,非洲文化教育和对非文化的理解是深化中非合作的基础性工作。
非洲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失业问题、民族矛盾问题突出,在外部投资对本土产业形成冲击的情形下,民众很容易将内部矛盾转嫁为对中国对非投资企业的不满。中国可利用中非媒体交流合作的机会,更多地在非洲宣传中国文化和国情,让非洲民众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和在非华人,尊重中非来之不易的传统友谊,包容和理解中国民众在非的文化传统,遏制文化交流的限制因素,消除中非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障碍,保持中非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中非各国文化源远流长,理解非洲文化、深化中非国际发展合作,需要意识到非洲国家众多、文化多样,以及中非合作交流的多样性,构建中非文化交流方略的整体规划设计,将文化交流融入对非合作的具体工作中,在企业、教育、卫生、移民管理、国际发展合作中要有意识地宣传非洲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让更多的民众认识、理解、尊重和包容非洲各国文化的多样性,避免狭隘的歧视与偏见,让非洲文化也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才能实现构建“文化共兴”“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新时代深化中非国际发展需要的“民心相通”的国际社会环境。
在中非合作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维护好中非传统友谊,密切中非政府间友好的兄弟关系,不仅仅要在非洲大陆建造一个个标志工程和工业园区,更要加强中非“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在非投资和商贸活动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宣传中国助力非洲发展的故事,让中国文化、中国人物走入非洲各国的“寻常百姓家”。
(作者为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华智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张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