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等级制:非洲人传统上非常重视年龄,甚至演化出一种独特的“年龄等级制”作为维系其传统社会结构的纽带。在许多非洲部族的传统观念中,人生分为若干个自然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意味着不同的职责与地位。
以东非马赛人为例,他们通常每四岁构成一个年龄单位,每两个年龄单位构成一个年龄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在家族乃至部族中的地位逐渐提高。长老既是家族领袖,也是村庄和部族的管理者,扮演着决策与调解纠纷的角色。
在许多非洲国家,人们从小被教导要称呼年长的人为“叔叔”、“伯伯”、“阿姨”,无论这些人是否与他们有血缘关系。长辈说话时,晚辈必须洗耳恭听,不能反驳。有些部族的年轻人在拜见长辈时必须下跪,双眼朝下看,不能直视长辈。
例如:马赛族和梅鲁族的青年人向长辈问候时,必须用双手轻轻抚摸一下长辈们的脑门儿。而苏库马族、哈亚贝族以及贝纳族的女性,当她们同长辈谈话尤其是听长辈讲话时,一定要跪在地上,年龄大一些的女性可以坐在地上。
敬老传统的源流:非洲敬老传统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非洲各部族的传统文化几乎都以祖先崇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长者被认为是与祖先灵魂最为接近的人。因此,传统的非洲人认为,只有尊敬长者,服从他们的命令与教导,才能受到祖先的庇护。而且在过去,对非洲各部族而言,经验就意味着智慧,拥有丰富经验的长者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自然成为众人尊敬的对象。
其次,在过去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情况下,长者掌管着整个家族乃至部族的财富,年轻的家庭成员只有尊重和服从长者才能分配到田地、牲畜,从而维持生计,并获得嫁妆或聘礼以组建家庭。在非洲传统观念中,家庭规模越大,生育的孩子越多,其财富与地位提高得越快。
第三,非洲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必须尊敬长者,只有这样他们年老以后才能获得晚辈的尊敬。在一些非洲地区,年轻人会称年长的男性为“爸爸”,称年长的女性为“妈妈”,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就此而言,敬老习俗本身成为一种维持传统社会秩序与等级制度的工具。
敬老传统受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洲的敬老传统受到冲击。工业的兴起使得年轻人可以定期获得工资收入,不再需要依靠家族中的长者来获得谋生途径;学校体系的出现让年轻人能够受到全面教育,不再完全依赖于靠时间积累的经验,并在获取新信息的能力方面超过老年人;现代化发展使得非洲原始宗教信仰与祖先崇拜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长者所代表的宗教力量因而逐渐衰落;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传统的大家庭聚居制度被打破,年轻人离开故乡,到城里建立规模较小的家庭,进一步削弱了长者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个人主义观念的渗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这样的非洲大城市,很多中上收入家庭的生活方式已相当西化,但传统家庭观念与敬老传统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而在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农村地区居民当中,敬老观念更加浓厚。此外,非洲国家几乎没有养老院,人们普遍认为在家中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不管这些子女生活在哪里,生活是否富裕。
敬老传统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