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考察调研

非洲:中国年轻人的创业热土

时间:2014-02-11 10:11:54   作者:   来源:国际商报

随着中非交往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来到非洲这块遥远的大陆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有的是刚毕业就来到非洲的中资公司员工,有的是放弃国内优越生活条件到这里寻找商机的创业者。非洲的经历让他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里正在成为中国年轻人创业的热土。中非年轻人交流的增多,也让不少非洲年轻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2011年9月,23岁的广东女孩郑映到非洲国家赞比亚旅游。刚刚辞去国内稳定工作的她本只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在非洲呆了几个月后却被深深吸引,决定留在非洲创业。这年年底,郑映没有回国过年,而是来到坦桑尼亚,在当地当起了导游。两年后,当年赤手空拳到非洲的她已经和朋友合伙开起了自己的旅行社。虽然只有26岁,但郑映身上却有着同龄人少见的精明干练。郑映说,是在非洲的经历让她迅速成长。“这边的生活真的是多姿多彩,而且特别能使一个人独立。我现在还利用这边的机会,我还到周边国家去玩,我自己去申请签证,我去了解那个地方有什么旅游资源,然后我就过去自己去考察。我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交际网也大了。包括跟一些长辈相处,他们驻外多年,经验也丰富,教会你好多生活上的道理。我觉得这是你在国内,生活在父母周边的环境下,你是学不到这么多东西的。”

想趁着年轻出来闯荡一番的,还有在中铁建工集团坦桑公司桑给巴尔岛地区管理部工作的小伙子张仁全。他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记者,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当2013年大学毕业有到非洲工作的机会时,他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两个月后,他来到了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虽然当地条件艰苦,但他却说自己很幸运。“我觉得一个是在非洲体验比较多,自己人生经历比较多,可以写的东西比较多,这个可能跟其他人比经历不一样。我有这么一个经历之后,假如以后,十年之后我再来做记者这个行业,可能那个时候的笔端,那个时候的镜头那一端,看到的东西,写下来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是一个铺垫。其实年轻人有无限的可能,以后在整个非洲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探索的。所以我觉得到这个地方工作,对于我自己来讲,我是觉得特别地幸运。”

在很多人看来,非洲的工作条件艰苦。这也的确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不过,艰苦条件也并非都是坏事,至少在中国银行(赞比亚)有限公司的王国军看来就是如此。2007年,王国军大学一毕业就到赞比亚工作,后来以当地雇员身份进入中国银行(赞比亚)有限公司工作。几年时间里,他从营业部做到财务,再做到系统,在他看来,在非洲的这段经历是他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王国军说:“其实我来我挺受用的,因为我学的是财务管理,但是会计这方面要做,我过来做主要就是会计。国内那时候都是电算化,然后我们过来做的是手工账,登账,最基本的登账。等于说你可以把所有的脉络理得很清楚。另外一个就是国外的制度建设相对来说比国内还是要简陋一点,如果想做的话,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远离家乡,也让这些年轻人饱尝思乡之苦,但逐渐长大的他们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排解乡愁,他们和当地年轻人交起了朋友。这也让一些非洲年轻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在赤道炎热的阳光下,正在用中文认真讲解的是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的一名导游阿里。不过,他更喜欢中国游客叫他的中文名字“夏林”。因为喜爱中国功夫,夏林曾到中国留学半年专门学习。回到桑给巴尔后,武术和汉语成了他的两大优势,现在的夏林不仅是名武术教练,中文优势还让他成了当地为数不多的中文导游,在坦桑尼亚旅游圈里小有名气。

和夏林相比,中国银行(赞比亚)有限公司的当地雇员马图拉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更长,他曾经在中央财经大学留学5年。这段经历让他至今念念不忘,在公司2014新年晚会上,他通过自编自演的一段说唱,表达对北京的喜爱。“我是北京人,我不是老外,来自非洲,海外。五年在这,还叫我老外;天天看见我,还叫我老外;这么长时间,还叫我老外。什么意思你?奇怪。我还想叫我的家人跟我搬过来,让我弟弟跟我一起来体验国外。我不是旅游者,明白?我是本地人,我不是老外。北京人的梦想,北京人的方向,北京人的看法,北京人的想法,北京人的习惯,北京人的希望。我有身份证,我是公民,我不骗你,我是良民。我在这儿,让我开心。北京在这儿,我的内心。”

随着中非各领域交往的增多和深入,非洲正成为中国年轻人创业的新热土,中国也正走进越来越多非洲年轻人的心中,他们将为中非友谊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