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中非航天合作务实推进

时间:2021-08-25 11:41:26   作者:   来源:

近年来,航天合作成为推进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亮点,卫星整星进出口、共建航天基础设施、共享卫星资源、联合卫星研发等多形式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现代航天科技在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惠及非洲人民生产生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卫星数字技术助力抗疫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医疗和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中方提供的卫星数字技术支持,为非洲国家防疫知识普及、教学活动保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发生后,阿尔及利亚全国学校一度停课。去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队与阿航天局合作,借助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阿星一号)资源启动远程教育系统,开通“国家教育频道”,提供卫星电视广播服务。作为阿首个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公共频道,“国家教育频道”开通后,为阿全国大中小学生提供涵盖所有学科的电视教学及考试辅导等课程,有效解决了学生上课难问题。

阿时任总理杰拉德在频道启动仪式上表示,该频道为阿抗击疫情带来信心和力量,“希望阿星一号未来在教育、能源、电信等多个行业应用推广,用航天高科技造福更多民众”。阿星一号是中阿两国航天领域的首个合作项目,也是阿第一颗通信卫星。该卫星于2017年12月成功发射升空,2018年4月正式交付,满足了阿方在应急通信、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等多个领域需求。

目前,在非洲20多个国家实施的“万村通”项目,已为1万多个村庄接入卫星数字电视信号。疫情防控期间,项目负责方中国企业四达时代制作“防疫日报”“非洲疫情综述”等多档节目,通过地面卫星电视、直播卫星等向非洲民众介绍防疫知识。赞比亚信息与广播服务部常务秘书马鲁蓬加说:“中国企业借助卫星数字技术,向民众传播真实有效的防疫信息,有力支持了抗疫。”

四达时代还与非洲大学联盟合作,开放100多个免费电视频道,为非洲国家青少年播放教育和科普类节目,强化防疫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非区办公室主任伊东表示:“中国企业推出各类教育、防疫节目非常及时,不仅保障了更多非洲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也有助于其增强防疫能力。”

人才培养赋能未来发展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北约20公里的恩托托山山顶上,灰白色的恩托托空间天文台地面站格外显眼。身着制服的技术人员在监控室里实时记录着埃塞首颗人造卫星ETRSS—1发回的数据。该卫星由中国捐助,于2019年12月在中国发射升空,去年12月正式交付,主要用于农业、林业、水资源和灾害监测等。

斯卡蒂是地面站的数据传输工程师,主要工作是接收、解调和记录ETRSS—1传回的数据。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斯卡蒂对工作流程已非常熟悉。回想起初学时的情景,他说:“当时我们专门前往中国接受培训,回到埃塞地面站后,中国专家又继续耐心指导我们开展工作。”

ETRSS—1处于设计阶段时,中方针对埃塞人员的技术培训就已展开。从2018年开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承办多期培训班,对埃塞方人员在卫星技术、地面应用、卫星操控等方面展开教学培训。此后,中方团队还在埃塞指导并协助当地工程师运营卫星系统。

“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专家坚守岗位,帮助我们完成地面集成测试、人员培训等任务。”埃塞空间科学和技术研究所卫星项目负责人伊尔卡尔·查尼表示,去年12月,埃塞第二颗卫星ET—SMART—RSS在中国成功发射,双方发射第三颗卫星的协议也已达成。

坐落于纳米比亚斯瓦科普蒙德市的中国航天测控站,是中国海外航天测控站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测控站之一,不仅顺利完成各类航天器的跟踪测量工作,也成为纳米比亚航天人才培养的基地。“纳中开展航天合作已20多年,在中方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纳工程师成为我国航天领域骨干。”纳米比亚高教部执行秘书肯特说。

“经过多批次培训,纳方技术人员已能独立完成测控任务,并形成人才梯队。”利库宇是纳米比亚中国航天测控站首任纳方技术组组长,从2004年起接受站内培训,在中方人员指导下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后任纳米比亚通信局局长。他说:“中国航天测控站已成为纳米比亚最好的航天科普基地,吸引着青少年投身航天科学领域,这非常有助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中方积极为非方科研人员在卫星设计、制造、发射、控制等方面提供高质量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非洲本土航天人才。

设在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积极开展对非洲的航天相关领域教育培训工作,2014年以来先后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与卫星导航、小卫星技术等方向,利用全额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了来自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多哥、喀麦隆、莫桑比克、尼日利亚、苏丹等8个国家32名非洲籍研究生。中心先后举办了24期短期培训班,均资助非洲学员参加。该中心与设在尼日利亚和摩洛哥的非洲中心紧密合作,先后派专家赴尼日利亚、摩洛哥举办了三次导航应用、遥感卫星应用相关的专项课程培训。

中国西北工业大学于2017年4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来自埃及、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突尼斯、喀麦隆等国的6个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入联盟,推动在航天领域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2019年1月,“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首届冬令营——“2019埃及之光”在埃及举行,来自非洲地区5国15所大学的百余名师生通过参加各类科学技术讲座,探索空间科学与航天技术的奥秘。2020年,联盟在埃及设立了联盟非洲区域发展中心,将进一步助力联盟拓展非洲区域合作交流网络,辐射带动非洲更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合作。

研发合作提升自主能力

非洲太空行业组织“非洲空间”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非洲各国用于空间项目运营的预算翻了一番。预计未来3年,非洲国家发射卫星数量将增长至110颗。非盟航天局官员伊斯兰表示,中国是非洲实现太空梦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近年来,中非航天合作正向卫星研发与生产等领域拓展,有力促进了非洲国家航天事业自主发展能力。

埃及是首个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开展卫星合作的国家。2016年,中埃签署援建埃及卫星总装集成及测试中心项目协议,并于2017年开始实施,未来将使埃及拥有首个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埃中双方有关合作进展顺利,项目将显著加强埃及航天技术能力建设,为埃及航天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埃及高教科研部部长哈立德·加法尔表示,建设工作完成后,中方将派遣专家安装相应设备并培训埃及技术人员。去年,中方已将重约250吨的所需设备运抵埃及。

2019年1月,中埃两国还签署了埃及二号卫星实施协议,建设内容包括一颗小型遥感卫星、一个地面测控站和一套地面应用系统。埃及航天局执行主席穆罕默德·库西表示,目前埃及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和埃及二号卫星项目正同步进行。项目完成后,埃及将成为首个具有完备卫星总装集成测试能力的非洲国家。

2017年,非盟出台“非洲空间政策和战略”,决定成立非洲航天局,协调非洲及国际航天合作,总部设在埃及。目前,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埃及国家遥感与空间科学管理局已启动埃及航天城项目,包括新建非洲航天局办公楼、导航及通信卫星AIT中心、空间系统设计及研发中心、培训及展览中心等20多个设施。

查尼表示:“我们与中国的航天合作是全方位的。中方的帮助有力带动埃塞航天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让我们具备了自主建造卫星并实现卫星应用商业化的条件。”

“中国正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太空项目,这有助于非洲国家培育自主发展本国航天技术的能力。”“非洲空间”创始人特米达奥·奥尼尔松表示,非洲国家期待与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继续深化务实合作。(来源:《人民日报》)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