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中非新时代,浙商新机遇 2022中非经贸西湖论坛暨首届浙商对非经贸合作论坛在杭州举办

时间:2022-11-21 16:31:05   作者:   来源:

 通讯员 徐丛丛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楼纯

  立足中非新时代,共探经贸新模式。11月18日,2022中非经贸西湖论坛暨首届浙商对非经贸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市贸促会(杭州市国际商会)、中非民间商会联合主办,浙江省级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中非经贸研究院、杭州中非桥承办,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提供独家支持。来自全国中非经贸研究及实践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品牌企业家和优秀青年创客等150多位嘉宾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汇聚西子湖畔,共论中非新商道,探求浙商新机遇,为中非、浙非经贸合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开幕式上,浙江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桂英,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查志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杭州市贸促会党组副书记、杭州市国际商会副会长赵欣浩,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富通集团高级副总裁丁志文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浙商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杭州市贸促会党组副书记赵欣浩表示,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推出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杭州市贸促会、杭州市国际商会作为党政联系经贸人士、企业团体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服务对外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为浙江企业、杭州企业走进非洲、融入非洲、建设非洲,通过国内外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以务实的方式促进中非合作、南南合作。

  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丁志文认为,在中非合作“九项工程”指引带动下,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体现出充足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中非双方的民营企业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协同配合也更加紧密。中非民间商会致力于促进中非经贸投资领域的发展,即将揭牌成立的“中非民间商会中小优企服务基地”就是为落实中非之间“小而美、惠民生”的中小企业对外合作项目所设,希望通过试点孵化创新项目,整合有效资源和信息,打通商业渠道,为中小优企业增势赋能。    

  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以中国新发展为非洲提供新机遇、更好地惠及非洲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中非经贸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广大浙商在非洲实现更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传承浙商文化、服务浙商发展、引领浙商未来”为宗旨的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一直关注和研究浙商在非洲发展。希望通过大会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理清中非经贸新时代的特点,凝练中非经贸的新模式,展示浙商在中非贸易中的新机遇,努力在实现“中国新发展”和“非洲新机遇”的结合中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蕴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的实践意蕴。

  开幕式后,大会举行了中非民间商会中小优企服务基地揭牌仪式、浙商非洲发展联盟揭牌仪式、“杭派好品”出海非洲倡议书发布,以及10家知名浙商企业与20位国际青年“拉非客”精英聘任结对等仪式。

  2022中非经贸西湖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张巧文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中国非洲研究院南非研究中心主任姚桂梅,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晓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执行秘书长、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肖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继森,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等8位资深中非经贸专家学者分别作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中非经贸的热点、重点议题,为新形势下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作题为“政治强、经贸强、人文深:中国地方对非合作的浙江模式”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随着中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现已形成了省一级的对非合作特色。浙江对非合作近些年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一是“政治强”,浙江省高度重视国家战略部署,各级政府对非合作的政治意愿、组织能力及战略站位都是可圈可点;二是“经贸实”,浙江省对非经贸合作以效益为导向,积极发挥民营企业主力军的作用,务实地推动浙江对非经贸合作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人文深”,浙江对非合作有较深入扎实的民间基础,以义为先,义利并重,交流中讲求真情实感。他将浙江对非合作的发展模式概括为池塘模式,政治互信是建起一个鱼塘,经贸合作是鱼塘里的池鱼,人文交流是池水是空气,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转换,就会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取得可喜的成效。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研究员作题为“构建有利于中非经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在百年变局和全球疫情交织的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经受住了考验,彰显了强劲的韧性,同时,他也客观分析了制约当前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主要障碍:中非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非洲进口面临的关税及市场准入问题、对非出口面临的非关税壁垒问题、非洲国家的外汇短缺问题和对非经贸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基于此,他针对性地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积极支持非洲大陆的自贸区建设,适时推进中非多双边的自贸协定谈判,二是在WTO框架内继续加大对非洲国家单向贸易优惠支持力度,破解中非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障碍,三是加快与非洲重点国家商签货币互换协议和清算安排,加速中非贸易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四是鼓励金融机构立足实际需要,扩大普惠金融的比重,为中非贸易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服务,五是引导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他特别强调,以浙江为代表的对非经贸大省,应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对非贸易投资的政策模式和路径,主动推进中非贸易结构的良性升级。

  中国非洲研究院南非研究中心主任姚桂梅研究员作题为“中非经贸合作的挑战与前景分析”的主旨演讲。姚桂梅认为,中非经贸合作在尽显成效与韧性的同时,也面临非洲国家政局动荡和政策多变等风险。在对非合作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大国在非竞争持续升温,中国对非合作依旧存在结构性问题。全球化逆流、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挑战并不能改变中非深化合作的内在动力,反而凸显了非洲在中国经济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和加快转型升级。基于此,她从政府和企业的两个层面提出了助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政府层面主要包括向民生工程倾斜、向非洲新能源及储能等相关产业进军、跻身非洲一体化建设、深化金融合作、统筹合作与安全、继续探索“中非+第三方的合作模式”和营造开放性多维度的对非合作方式等;企业层面主要包括需各类服务型机构加盟助力、做好政策解读、强化风险防控、购买海外投资运营保险以及加强企业合规管理与建设。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晓勇以“投资转型中的重启和搭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平台与业态”为题,从涉及到非洲投资建设重启的特点与挑战和服务非洲投资重启的平台建设两方面作主题分享。他提出,官方发布的数据及中国民间商会的调研显示,当前对非投资建设在地区、行业、合作、产业链和经营模式五个方面有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面临非洲部分地区营商环境恶化、地区安全风险上升,非洲市场竞争压力增大,收益预期降低,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成本增加,融资难、融资贵、资金出境难,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存在短板等挑战。 2022年8月30日,在首届民营企业攻坚“一带一路”峰会上,中非民间投资促进平台正式设立。平台将配合全国工商联、外交部和商务部做好部级层面协调工作,加强与各地方、各省市政府、包括服务平台、贸促会、国际商会的合作和交流,做好资源协同。同时在项目实施上做好融商、融资、融智三方面的工作,为破解中非民间经贸交流中的难题,积极推动企业投资项目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作题为“非洲数字金融发展与中非合作”的主旨演讲。她指出,非洲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是非银行机构(如移动运营商)引领非洲金融数字化,银行类金融机构在竞争中逐步加快数字化进程。非洲数字金融的作用表现为移动和数字技术促进了非洲特别是东非和西非金融的普惠性。中国在促进非洲的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数字金融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非洲数字金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监管、人才、技术方面都存在短板的问题,她提出促进中非数字金融领域合作发展的四条路径:一是中国应进一步参与非洲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促进非洲金融机构或者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数字金融的产品创新,扩大金融服务类别;三是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网络安全需求便于网络监管的产品;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员工之间文化融合,提高员工忠诚度。

  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执行秘书长、湖南大学经贸学院肖皓教授作题为“不确定条件下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中非经贸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近年来因政治关系的不稳定、经济增长的不持续、文化法律政策的不熟悉及大国博弈影响的脆弱性,导致中非经贸合作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外交关系,加大对非援助,从痛点中发现商机,发挥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等路径来提升中非经贸合作确定性。建议应更重视识别风险,提前预判,做好应对;建立确定性思维,从合作共赢中获得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完成优势互补,找到大势所趋的合作;坚持系统思维,厘清深化中非经贸合作问题根本出发点,认清新时代外部风险的深层根源,将政治互信,模式优化,信息充分,增强粘性作为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教授作题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广东实践”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的粤非经贸合作发展历程,总结了广东在中非经贸合作实践中形成的积极拓展在非洲国家建立产业园、民营企业唱主角、投资行业门类覆盖面广、发挥总领事馆和非洲商会的作用推动粤非双向交流合作及省市联动等特色。展望未来,他建议推动广东制造业与非洲工业化融合,推动中非合作“减贫惠民工程”,加快广东农业技术向非洲转移,推动中非合作“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动数字经济助力非洲跨越式发展,以此助推粤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教授作题为“对非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的浙商案例”的主旨演讲。他归纳了浙商对非经贸合作“勇闯天涯赴非早、深入全非覆盖广、工贸农旅产业多、学研产创系统全、专精特优模式新、地方各级参与深”的六大特点,总结了浙商走进非洲“制造基地、产业园区、本土营销、代理销售、跨境电商、授人以渔”六大模式,并分享了浙商的创新案例和典型经验。针对浙商走进非洲当前主要面临的对非洲市场机与危认知不足、企业产品品牌及服务能力弱、民营企业综合抗风险能力弱、非洲本土运营人才紧缺、商行非洲市场供应链不完整、深耕非洲发展的模式创新弱等挑战,他认为,浙商未来应通过“五流整合”的供应链系统化、“OMO融合”的商贸数字化、“社区深耕”的营销本土化、“立体互补”的园区生态化、“双向飞地”的产能互补化等模式创新推动浙非经贸合作。

  随后,大会进入首届浙商对非经贸合作论坛环节,10位知名浙商与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教授开启了关于浙商如何高质量走进非洲的主题交流。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省,是外贸大省,是中非合作的最活跃省份之一。尽管受疫情影响,浙江对非贸易仍连年超300亿美元,占全国中非贸易总额的15%以上。近三年,浙江省积极发挥商品市场、民营企业、高校智库、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快速发展浙非双边贸易,已逐渐形成以高层交往为引领、综合平台为载体、民营经济为主导、数字经济为亮点的具有浙江标识度的浙非合作模式。

  首届浙商对非经贸合作论坛上,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副行长、CIO程杰,利欧泵业集团董事长颜土富,盘石集团副总裁、香港磐石总裁、全球数字科技事业部CEO闫占霞,南非浙江商会荣誉会长、浙江中非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家鼎 ,万邦德非洲有限公司CEO郑端钦,杭州喜玛拉联合创始人,肯尼亚浙江总商会常务副会长蒋隆达,华友钴业集团社会责任部总经理李仲宁,MaroGlobal文化总经理龙泰华等就“浙商对非经贸合作的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对话交流。对话环节由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主持。

  八位嘉宾简短介绍各自与非洲和中国的渊源后,主持人提出一个饶有趣味的请求:评估当下浙商与非洲经贸的状态,用水温(O℃—100℃)作比,在白纸上写下你感受到的度数。在随后嘉宾逐一展示的白纸上,与会者看到了18度的寒凉和30度的温吞,有开始热得冒泡的60度,也有即将沸腾的80度,同样90度的沸腾,让华友钴业的李仲宁感受到危机要加强风险管控,也让埃及人龙泰华对浙非经贸充满期待和热情。来自不同行业、产业的嘉宾给出的评价和理由各不相同,却都真实而坦诚。

  当被问到当下浙非经贸合作主要的痛点在哪里、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浙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嘉宾们的答案精彩纷呈,“18度的春寒料峭、配套问题、信任问题和非洲化问题、遵纪守法,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合作对方的文化,优选优质,协同创新,本土化,品牌化、使命感、可持续发展、双向奔赴”。杨轶清总结说,“将这些关键词组合起来,就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财富。这里面有经验,有教训,也有体会,对于已走入非洲和将要拓展非洲市场的浙商,这都是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观点分享引发更深的思索,交流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论坛中,专家理论层面的积淀和洞察,企业家实践层面的经验和方法,非洲青年创客的感受和体会,都充分展示了对中非经贸和浙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更大信心和更高期待。 

  当中非经贸西湖论坛在杭城初冬的细雨中落下帷幕,随后举办的“LOFICA MUSIC”国际音乐节上便传出热烈奔放的非洲鼓点。强劲的节拍,热情的律动,预示着中非合作充满生命力的光明发展前景。相信在论坛的积极引领下,会有更多浙商关注非洲,走进非洲,融入非洲,浙非经贸合作定能奏响共赢发展的新时代强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