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业有望成为中非合作领域新的投资风口。
中非合作经历了七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来的二十多年来,中非合作在全领域不断深化,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先后宣布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以自身发展持续为非洲提供机遇。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提质升级和非洲经济结构的变迁、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波动以及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紧迫,中非之间原有的贸易、金融和产业合作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导致中非贸易增长乏力、大型基建和工业化建设遭遇融资和环保瓶颈,中非合作亟待开辟新局面,农业由此成为破局不容忽视的选项。
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非洲农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程诚认为,农业合作对中非关系具有全局性、建设性的意义:“不论是对中国还是非洲而言,中非农业合作都是相对投入较小、而潜在收益较高的政策选择。”
他认为,农业吸收了整个大洲近七成的劳动人口比例,对于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外交政策都施加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非洲总人口在2050年将接近30亿。在第二、三产业无法吸纳如此之多新增劳动力的情况下,非洲农业的发展对于非洲政治发展将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程诚2021年曾在标银集团联合举办的《非洲农业发展现状及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展望线上研讨会》上说。“非洲的人口出生率超过6%,人口增长快,年轻劳动力需要依靠农业吸纳。”
反观中国,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改善,“中国对于蛋白质的需求几乎是不可限量的、一股宇宙级的潮流”,中国对于海外粮食、特别是与肉蛋禽奶等蛋白质生产相关的豆类和玉米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这些产品大多数来自于北美和南美地区,对于地缘政治、核心水道和地区性自然灾害极为敏感。中国的粮食进口来源地亟需多元化,”程诚说。“中国目前不从非洲进口粮食,因为非洲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它的资源禀赋完全没有开发。原因在于它的生产力水平太低下,它农业基础设施的水平太低。只有把帮助非洲把农业基础设施建好了,中国和非洲未来才能够进行更高层次、以及更深层次的农业和粮食层面的合作。”
程诚认为,加强对非洲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又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非洲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而合作的路径就是中非联合加强农业农村“五小”建设,即“小道路、小水利、小仓储、小电力和小型机械化”建设是其中的重点。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逐步帮助非洲国家建设通往中心城镇的乡村道路系统、村镇级别的微型水利灌溉设施、村镇级别的粮食仓储和基本加工设施、村镇级别的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电力设施以及小型户式农业机械化设备援助,促进非洲建立起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帮助解决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农业的主要矛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君的观点也呼应了程诚的看法。
“价值链是非洲农业发展和当前转型的关键内容,”王晓君在同一场线上研讨会上说。“非洲农业发展对于投资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当前来看,借助农业投资,提升产业水平,不仅要提升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逐渐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降低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同时,经济作物产能和加工水平的提升,改善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把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她认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仓储物流体系与粮食减损、港口码头与货运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等方面都是对非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标准银行集团拥有丰富的中非贸易经验,帮助客户实现进出口价值链贯穿。标准银行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非洲农业的发展。就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期期间,标准银行集团携手40多家非洲食品农产品企业参展,持续为帮助非洲出口商对接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贸易机遇,助力非洲优质产品走向中国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