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余中国人凭“愚公移山”的毅力让非洲的粮仓翻了几番,更有不少国人在此一呆就是20余年,靠着种地发家致富,甚至让杂交水稻荣登他国最大面额的纸币...... 01 中国人在非洲种地发家致富? 起初,种水稻并不是一种生钱的手段,而是对非雪中送碳的善意。通过援非项目,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专家、一袋又一袋希望的种子来到非洲荒芜的耕地,奈何非洲农民对种植技术一概不知,播下种子便撒手不管了。于是乎,中国的专家团队手把手教学,让这片不毛之地焕发生机、绿意盎然。亩产量高达1300公斤,解决了不少人的吃饭问题。 津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功只是中非合作的一个缩影。从撒哈拉沙漠到维多利亚瀑布,从东非到西非,20多个中国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非洲国家落地。于个人是高薪,于企业是商机,于国家是责任,于他国是根基,种地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粗俗! 虽然非洲人民吸收了种植技术,逐渐学会科学化种植,却难以真正汲取到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勤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庞大的蔬菜、粮食需求市场留下一个大窟窿。于是,中国人发现了摆在眼前的商机,租用当地的土地,雇佣廉价的劳动力,开创一片自己的“小菜园”。 不少国人靠着种地兜里渐鼓,有的甚至不愿回乡、流连忘返。就国内环境而言,若是操着种植技术找一片土地干老本行,未必就能像在非洲一样过得有滋有味。 简单来说,中国人口庞大,技术的更新淘汰就在转眼之间,行业竞争激烈,要想在夹缝中生存确实要费不少心力。相比非洲,生存环境固然简单了点,生活节奏舒缓,确实能轻松地赚上一笔,正所谓有失必有得。再者,援非项目给当地人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歧视色彩和抵抗情绪自是淡了不少。此外,非洲也并非是“一无所有”,闲暇时去非洲的大型城市逛一圈,未必就比国内的城市逊色,肯德基、麦当劳诸如此类的店铺你都能找到。 02 杂交水稻荣登他国纸币? 那么,杂交水稻是怎么跑到别国的纸币上了呢? 这里不得不提一提非洲第一岛国的故事——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四面环海,东部坐拥多数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人又少的马达加斯加应是拥有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可实际上国家挣扎在贫困线的边缘,人民在饥饿的崖边上呐喊。 虽然马达加斯加坐拥大片良田,奈何粮食产量少,饥荒风险时有发生。我国海外公司经实地考察发现,虽自然条件对水稻种植宠爱有加,但当地水稻稻种退化严重,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地人习惯循规蹈矩,恪守靠天吃饭的道理,若是碰上雨季,水稻被洪水淹了,农民们也就让水稻这么一直泡澡。因此,当地的单位产量较低,水稻一年一般只有一次收成,二次收成还得看老天放多少水,因而每公顷产量约2吨左右,填不满多数人的饭碗。 自2006年开始,中国团队为这片良田带来中国杂交水稻,经过实地试验,从五六十个品种选取5个抗旱抗涝强的品种,产量是当地水稻的1-3倍,2020年,每公顷最高产量甚至达到12吨。 这些高额输出意味着什么呢?与当地传统水稻相比,其前期投入每公顷达90万阿里亚里(100马达加斯加阿里亚里=0.153人民币),收割2吨的产出换取约200万阿里亚里;但若是换成我国杂交水稻,每公顷投入200万,收割9.8吨产出就能换来1200万阿里亚里的利润。而这个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数据上,更表现在对当地孩童的影响。这意味着孩子不仅能够健康成长,还能获得经济支持以增长学识。 可以说,中国杂交水稻让孩子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有机会拥抱远方的世界! 于是,2017年,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被印在了马达加斯加20000元的纸币上(该国面额最大的纸币),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拥有了第二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