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文首页 > 中非新闻

英報文章:應公正看待中國對非經貿

时间:2013-03-25 10:48:59   作者:   来源:人民网

英國《金融時報》3月22日發表了題為《應公正看待中國對非經貿》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拉米多·薩努西先生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非洲不應對中國心存幻想》一文激起了廣泛關注,這是因為,該文強調中非經貿關系中的競爭和利益對立,文中多處對中國使用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剝削”之類刺目字眼,而且,作者身為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尼日利亞的央行行長,其父又曾任駐華大使,身份特殊。

然而,由於立論基礎違背史實和事實,論述一廂情願不合經濟邏輯,這篇名曰“現實”的文章,對中非經貿關系和非洲經濟發展途徑的論述恰恰背離了現實,既無助於非洲確定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又損害了非洲在市場上的談判地位,其指責中國的某些邏輯,更有可能傷及非洲國家自身的社會穩定與政治統一,包括尼日利亞本國。

拉米多·薩努西先生立論訛誤之一是“中國殖民非洲”論。通觀薩努西先生全文,立論基礎和最搶眼之處無疑是這段文字:“中國拿走我們的初級商品,把制成品賣給我們。這也屬於殖民主義的性質。英國人當年去非洲和印度也是為了獲取原材料和市場。非洲現在是在心甘情願地張開雙臂擁抱一種新形式的帝國主義。”但即使不談中國並未對非洲國家實施“炮艦政策”,出口制成品而進口初級產品的貿易模式也絕不能與殖民主義劃上等號。制成品出口國未必是殖民宗主國,而有可能是殖民地﹔初級產品出口國未必是殖民地,也有可能是殖民宗主國﹔在歷史上,這樣的情況非止一端,即使英帝國和沙皇俄國這樣的殖民大國也不例外:

當年沙皇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工商業明顯比俄羅斯本土發達得多,以至於俄羅斯本土資本家紛紛要求政府限制進口波蘭制成品,難道當時的俄羅斯是波蘭殖民地?

就連英國人,最初到印度時也不是為了獲取什麼原料,而是從手工業發達的印度大量進口棉布,以至於17世紀時英國有評論稱:“突然間,我們發現我國所有的婦女,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穿上了印花棉布”,而且“窗帘、坐墊、椅子和床上,除了印花棉布或印度其它紡織品外幾乎沒有別的織品。”難道我們因此能說那時是印度對英國實施了“殖民主義”?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在與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貿易商品構成中,中國出口制成品比例都明顯高於進口制成品比例,進口初級產品比重則明顯高於出口初級產品比重,即使對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公認強國、富國的貿易也不例外。

我做了計算,即使僅按較小的初級產品口徑計算,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對華出口中初級產品也幾乎都超過了一半,美國對華出口中初級產品佔比也相當高,他們從中國的進口則無一例外95%以上屬於制成品。2012年,中國從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進口總額中狹義初級產品佔比分別為77%、47%、21.5%和78%,中國對其出口中制成品佔比分別為95%、96%、97.5%和97%,且中國從美國進口中初級產品佔比呈上升趨勢。倘若按照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章的邏輯,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就都是中國的殖民地了,而且美國遭受中國殖民壓迫的程度不斷加深,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面已經比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深,因為中國對美國出口中制成品佔比比另外三國還高,但這樣的結論豈不荒唐!由於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章大多數斷言都是建立在這個邏輯的基礎之上,全文立論能否成立,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鑒於非洲各國國內復雜的民族、部族、宗教構成與矛盾,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章的這一邏輯很容易被引入非洲各國國內爭端,激化社會矛盾沖突,激勵分離主義,拉米多·薩努西先生的祖國尼日利亞就是最大潛在受害者。

經濟規律決定了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不可能在各地區同步發展,總有地區以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而有的地區以初級產品行業為主。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具有高度內部統一性的國家,人們不會把這種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區域分工上綱上線政治化,隻會自然而然追求利用這種分工帶來的機會和潛力,就如粵北山區和粵西不會抱怨珠三角對他們實施殖民主義,湖南、江西不會抱怨廣東對他們實施殖民主義,濟州島不會抱怨首爾地區對他們實施殖民主義,北海道、九州、四國和本州島其它地區不會抱怨東京橫濱對他們實施殖民主義,相反,他們會充分利用珠三角、廣東、首爾、東京橫濱給他們創造的機遇。

但是,在內部統一性較低、民族宗教沖突錯綜復雜的國家,拉米多·薩努西先生的邏輯就很容易被應用於區域分工,把原本單純的經濟問題操弄成爆炸性政治問題,最后是除了矛盾激化外什麼經濟發展的實事都干不成。須知撒哈拉以南各國並不是本土民族和部族自主發展建立的國家政權,而是殖民者的遺產﹔眾多部族尚未發展出成熟的民族認同,遑論國家認同了,1990年代以來的“民主化”浪潮又在許多方面鞏固、加強了這一點。錯綜復雜的部族、民族、宗教矛盾是幾乎所有非洲國家的長期沖突之源,尼日利亞獨立建國僅僅7年就因此爆發了血腥的比夫拉戰爭,300萬人在內戰中喪生,至今在尼日爾河三角洲、在基督徒和穆斯林居住區交界地帶,沖突仍無日無之。在這樣的情況下,拉米多·薩努西先生的邏輯會給非洲帶去什麼?拉米多·薩努西先生和抱有與他類似見解的非洲人士念及此否?


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章立論訛誤之二是抱怨在非中資企業大量使用進口國內設備和國內員工,他寫道:“中國人則購買尼日利亞的原油。他們在非洲很多地方建立龐大的採礦業務。他們還修建基礎設施。但是,不同尋常的是,他們所使用的設備和勞動力是從國內進口的,不向當地人轉移技術。”在文章臨近結尾處又主張出台確保雇用非洲人的政策。在設備進口方面,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和建設使用中國國產設備,這種做法果真“不同尋常”?歡迎拉米多·薩努西先生列舉美、歐、日在非投資企業大量使用非洲生產先進技術裝備的實例。中國企業是逐利的市場主體,即使中國政府制訂進口替代產業政策時,也必須充分考慮滿足國內企業對不可替代的進口設備的需求﹔如果非洲能提供技術水平、價格、質量、服務具備競爭力的本地產技術裝備,他們沒有理由不採用當地設備,問題是——非洲有像樣的裝備制造業嗎?

拉米多·薩努西先生對中國在非企業使用國內員工的抱怨更是張大其辭。中國對外勞務合作派出的勞務人員總數不多,國內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也使得中國政府越來越缺乏動力鼓勵國民勞務出口。2012年末,中國在外各類勞務人員85萬人,2013年1月末為81.9萬人。80多萬中國在外勞務人員即使全部派到非洲,對人口十億的非洲就業影響幾何?在非洲的中國人再多,能比得過歐美前殖民宗主國人多嗎?

中國文化教育普及,中國國民的勤奮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國企業在數十年的經濟發展進程中已經鍛煉出了許多適用技術、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非洲國家勞動力素質則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技術管理能力等弱點。2005—2010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成人識字率為93.5%,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成人識字率隻有61.6%,為世界各大區域中最低,其中尼日利亞為60.8%。與其說在非洲的中國員工奪走了非洲人的就業機會,不如說是非洲國家利用了中國教育和產業實踐的成果。歸根結底,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這本來就是一國引進外資最重要的預期收益之一,對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尤其如此,而許多知識技能是無法集中灌輸傳授的,隻能通過長期的示范學習傳授。

與其抱怨中資企業雇用了太多中國員工,不如努力提高本國勞工技能和勞動紀律。畢竟把中國工人帶到海外工作的成本,起碼比在國內高一倍,倘若非洲勞工技能和紀律能接近中國員工水平,逐利的企業不會願意承擔從中國國內派遣員工的高成本,抱怨無助於提高非洲勞工的技能、紀律和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於東道國而言,外資政策首要目標應該是讓企業正常經營盈利,從而能夠給東道國帶來稅收、外匯等各項利益。在不妨礙這一目標的前提下,雇用本國員工多多益善。倘若由於強迫企業聘用太多不稱職員工而損害了企業效率,東道國反而因小失大。自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中國已經成倍提高了對非洲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希望東道國政府珍惜中國人民的付出,充分發揮中國為其培訓人才的潛力,這樣才有利於激勵中國人民增加這方面投入。

我們理解非洲貿易伙伴希望發展制造業、提升本國產業結構的願望,中國政府為引導中國制造業企業在非洲投資生產、發展現代服務業付出了額外的巨大努力,突出表現為在非洲設立的數處中國經貿合作區,包括2006年在尼日利亞拉各斯西南設立的萊基經貿合作區,其目標是在當地建設幾個非洲的“深圳”。與此同時,在成本上升的壓力下,中國也在鼓勵東部沿海地區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的成熟產業向外轉移,“騰籠換鳥”的提法早已提出並實施數年了。


然而,在發展本土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招攬產業轉移的競爭中,不是所有地區的良好意願都能成為現實,制造業發展需要相應的環境,安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宏觀經濟穩定性……缺一不可,隻有能夠提供這些的國家和地區才能在競爭中勝出。越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度高的產業,對這些要素的要求越高。從建國初的一窮二白到現在“中國制造”能夠打開和覆蓋世界市場,中國靠的並不是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中批評的什麼“掠奪性政策推銷”,而是擊敗外寇,掃平全國數以百計的大小軍閥、土司、頭人,實現國內統一和平﹔消除民國時期天文數字通貨膨脹,控制財政赤字,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穩定﹔全民掃盲,實現接近100%的成人識字率﹔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在許多方面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建立全世界最完善產業配套,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鞭策各級政府不斷改進公共服務,等等。

在新一輪世界產業重新布局中,中國中西部、東南亞、南亞次大陸、東歐、拉美、非洲在很多方面同場競爭,面對眾多競爭對手,非洲在這些方面准備好了嗎?拉米多·薩努西先生在文中主張出台對在非洲建立制造業的激勵措施,但是,面對非洲大陸連綿不斷的暴力沖突和橫行無忌的武裝匪幫,連拉各斯國際機場都能夠被武裝匪徒搶劫,非洲的賀晉年將軍和楊子榮在哪裡?面對動輒兩位數三位數的通貨膨脹、動蕩的匯率,非洲的陳雲在哪裡?還有年久失修的公路鐵路港口……說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面對非洲安全和商業環境如此眾多的問題,要想發展非洲本土制造業,指責中國沒有任何用處,彎下腰身埋頭干活才是正道,商業環境的任何進步都要靠點點滴滴的實干去爭取,經濟發展的成功取決於正確的戰略,拉米多·薩努西先生以為然否?

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章立論不僅不符合史實、事實和經濟邏輯,而且必然損害非洲自身在市場上的談判地位。須知中國與非洲貿易快速增長始於1990年代西方國家紛紛漠視非洲、眾多非洲國家對外經貿乃至整個財政走投無路之時,中非經貿快速增長的關鍵在於中國不干涉非洲內政,且願意支付明顯高於西方國家的價錢。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中“讓中國賺錢也讓非洲發展”的說法令人誤解中非經貿是中國單方面受益,實屬誤導。盡管近幾年非洲經濟增長業績較好,但其經濟基礎薄弱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非洲的經貿合作伙伴不是太多而是還不夠,初級產品牛市終結、熊市臨近又在威脅非洲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在這種情況下,用誤導說法損害非洲與其出價最高、增長最快貿易伙伴之間的信任,傷害中國民間對非洲感情,惡化中國投資者對非洲投資環境的預期,難道能增強非洲在西方貿易伙伴面前的談判地位?

中國不僅是世界頭號出口大國,而且是全世界第二進口大國、進口增長最快的大國、舉世矚目的新興對外直接投資大國,中國有能力也有意願通過進口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讓貿易伙伴贏得機會分享繁榮,也有理由希望其它國家投桃報李,對中國人員、商品和資本給予公正的待遇。從東南亞、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安哥拉到蘇丹,越來越多的貿易伙伴從對華經貿中受益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也降低了對中國投資的壁壘,加大招攬中國投資的力度。盡管中非貿易在2012年中國外貿總量中佔比不過5.1%,對非投資在2011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佔比隻有3.8%,但中國給予對非經貿的重視一向大大超過上述比例。相信拉米多·薩努西先生文章所代表的看法不是尼日利亞決策者的主流,也不能代表非洲大多數國家。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非经贸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9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