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咖啡、加纳可可、南非红酒、几内亚非洲鼓……走进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内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来自非洲各国的特色产品摆满了货架,这些非洲进口食品、用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者餐桌及日常生活中。
昨日,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海关总署主题日系列活动在长沙举行,活动主题为“崇信尽责,共护国门食品安全”。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总额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9.5%;而湖南今年前10月进出口食品426.38亿元,同比增长19.7%,居全国第11位。其中,进口286.03亿元;出口140.35亿元,主要进口食品为乳制品、肉制品等,主要出口食品为茶叶等。
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内展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给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关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国际共治”的原则,扎实推进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不断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着力提升“源头管控+口岸监管+后续查核+打击走私”全链条监管成效,持续加强口岸食品安全监管,不断深化国内国际监管合作共治格局,坚决守牢国门食品安全底线、监管红线。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海关累计发布进境农食产品不合格通报4222份,对2473批次不合格农食产品实施退运或销毁;对全国口岸7274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卫生监督25799次,发现并依法处理不合格5311次;查处检验检疫行政处罚案件211起、案值4亿元,立案侦办食品涉税走私犯罪案件580个、案值124亿元,坚决阻断不合格食品流入途径,严把国门食品安全关。 “我们协助总署实施输华食品检验检疫准入评估,先后完成了肯尼亚野生水产品、卢旺达干辣椒等多个产品准入评估任务,今年6月肯尼亚的野生鳀鱼实现首次进口;设立‘服务非洲优质食品进口工作室’,协助总署开展境外生产企业注册评审,今年来已完成境外生产企业书面注册评审3700余家、视频评审20余家,从源头上强化安全管控。”长沙海关副关长吴昊介绍道。 目前,长沙海关正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的优势,积极筹建“对非食品安全培训工作站”,期望为非洲输华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食品安全相关培训,帮助企业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更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让更多安全、优质的食品进入国内市场。 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内,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萍介绍:借助于中非经贸交流的逐年增多,企业每年都出口上百吨杂交水稻种子到马达加斯加供当地农民使用,为当地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随着马达加斯加羊肉输华协议的签署,我们在当地建设的大型屠宰加工厂有望为国内提供羊肉,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给消费者带来优质的肉品。 今年前10月,湖南省进口非洲农食产品2.28亿元,同比增长5.7倍,夏威夷果、鱼干等进口贸易额超百万的农食产品达10余类,且多项食品增长明显。其中,咖啡豆进口766.99万元,同比增长68.32%,可可粉进口52.18万元,增长24.72%;其他柑橘、芝麻、鳄梨等农食产品增幅均超1倍以上。
据了解,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展以来,全国海关围绕活动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组织举办专题展览、专家讲座,印发科普读物、张贴海报,开展交流互动等活动,全方位展示海关在维护进出口食品安全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深入普及进出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在本次主题日活动主办地长沙,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湖南省食安办副主任、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廖健等多名专家,就“如何发挥科技优势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等课题进行现场访谈。